首页|2001-2016年喀斯特断陷盆地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2001-2016年喀斯特断陷盆地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扫码查看
[目的]探究喀斯特断陷盆地2001-2016年间植被变化的空间趋势特征,并量化关键驱动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程度和贡献概率,为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avitzky-Golay (SG)滤波重构后的2001-2016年MODIS NDVI时间序列为数据源,采用Theil-Sen Median(TS)趋势分析和CMK检验获取断陷盆地年均NDVI值的空间趋势特征,利用Netica软件构建贝叶斯网络(BBN)模型,量化植树造林面积、岩性、海拔等驱动因子对断陷盆地年均NDVI变化的影响程度和贡献概率.[结果]2001-2016年间,断陷盆地年均NDVI显著上升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中部宣威和六盘水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盐源地区,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为横断山脉中段木里县、南段米易以及云贵高原中部昆明和玉溪地区;关键驱动因子对年均NDVI变化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植树造林面积>海拔>温度>人口密度>坡度>土地利用>岩性;植树造林面积越大,植被改善概率越大,植被改善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植树造林面积> 150 km2的范围;海拔小于1 845 m区域的植被改善概率明显变大,而高于1 845 m的区域植被改善的概率明显变小;增温显著的区域植被改善概率更低;人口密度和NDVI变化具有一定相关性,105~ 210人·km-2人口密度范围是植被改善概率变大的重点区域;坡度越低,植被改善越明显,并集中分布于0°~6°坡度较缓地区;从岩性来看,纯喀斯特区和亚喀斯特区植被恢复效果较好.[结论]喀斯特断陷盆地大部分地区(78%)植被变化不明显,但有11.4%的区域植被显著改善,10.6%的区域植被显著退化;人类生态建设中的植树造林面积是引起植被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海拔和温度等自然要素;因植树造林等生态项目主要实施在石漠化地区,因此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改善要优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对植被改善概率较低的地区,如高海拔地区和坡度较陡的地区,建议以自然修复模式为主;对于植被恢复的集中分布区,如植树造林面积较大地区和坡度较缓地区,植被改善明显,但后期应加强植被保护力度;由于气候和人工干扰强烈,增温显著和人口较密集地区植被退化的概率大,需格外关注.
Vegetation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Karst Faulted Basins between 2001 and 2016

庄义琳、周金星、吴秀芹、曹建华、章维鑫

展开 >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云南建水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 建水654399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桂林541004

展开 >

NDVI 喀斯特 断陷盆地 石漠化 驱动因子 贝叶斯网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6YFC0502500/2016YFC050250641671080

2019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

CSTPCDCSCD北大核心EI
影响因子:1.272
ISSN:1001-7488
年,卷(期):2019.55(9)
  •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