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密集雷电引发大兴安岭群发雷击火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密集雷电引发大兴安岭群发雷击火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扫码查看
[目的]分析引发雷击火各因素的数量化特征,明确密集型雷电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雷击火发生影响的机制.[方法]基于雷击火感知体系,对监测到的雷电指标、气象因子和雷击火发生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分析 2022 年春防期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密集型雷电过程对雷击火发生的影响,引发雷击火的闪电的数量化特征,以及雷电定位精度和雷击火潜伏期.[结果]2022 年大兴安岭春防期共发生了 22 起雷击火,其中 18 起为密集型雷电过程引发.地闪和云闪在正负电流区间各有 1 个峰值,地闪的高频峰值在负电流区,云闪的高频峰值在正电流区.负地闪占地闪总数的 82.82%,地闪在-8~-50 kA形成高频次区间,引发雷击火的数量最多,占负地闪数量的 84.5%,占地闪总数的 70%.在 10~30 kA形成正地闪高频区间,占正地闪数量的 74.2%,占地闪总数的 12.7%,数量远低于负地闪区间.春防期引发雷击火的电流强度平均值为-22.72 kA,最强电流为-48.34 kA,最弱电流为-8.70 kA.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发生时间相对集中,雷击火多由中午前后的地闪引燃.引发雷击火的密集型闪电发生前有快速升温,伴随空气湿度下降、风速增大的过程,日最高气温和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发生时间基本一致,也是相对湿度最低、风速最高的时间段.春防期雷击火潜伏期从 0.56 h至 17.62 h.雷电探测定位精度为 165~884 m,平均精度为 394.5 m.有两起雷击火有雷击木定位坐标,定位精度达到 165 m和 170 m.[结论]密集型雷电过程引发群发雷击火占雷击火数量的多数,群发雷击火的发生由密集雷电过程耦合极端天气条件,在干旱和可燃物易燃的的条件下发生.雷电过程和降水过程不同步或降水偏少,前期有快速升温过程,密集型雷电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雷击火多发生在此天气转折期间.在雷击火的监测和预警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干旱条件下的密集雷电过程.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ss Lightning Fires Caused by Dense Lightning in Daxing'anling Mountains

王明玉、苑尚博、李威、李伟克、宋佳军、司莉青、王亚惠、赵凤君、田晓瑞、李笑笑、舒立福

展开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北京 10009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北京 100190

雷击火 雷电 全波形三维闪电定位系统 电流强度 气象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雷击火防控应急科技项目

CAFYBB2021ZB001

2022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72
ISSN:1001-7488
年,卷(期):2022.58(11)
  • 2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