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相同海拔海南长臂猿现有天然林栖息地与松树林潜在栖息地的林分结构、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探究二者生境质量差异,科学评估松树人工林恢复状况,为海南长臂猿种群生态空间扩展奠定基础.[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海拔 400~800 m区域长臂猿现有天然林栖息地和松树林潜在栖息地为对象,参照CTFS规范在 2种生境分别建立 59个 400 m2 样方,调查并分析 2种类型生境内林分结构、森林植物及长臂猿食源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及其差异.[结果]共调查到天然林栖息地植物 93科 259属 450种,其中食源植物 43科 70属 86种,茜草科植物占优势;松树林潜在栖息地植物 74科 186属 301种,其中食源植物 29科 46属 60种,山茶科植物占优势.天然林栖息地森林的树木平均胸径 6.30±5.90 cm、平均树高 6.02±4.92 m、平均冠幅5.21±12.52 m2、平均冠层厚度 2.10±1.65 m和植株密度 6 136±1 930株·hm-2,这些林分结构因子均高于松树林潜在栖息地(平均胸径 5.19±4.19 cm,平均树高5.04±3.38 m,平均冠幅 2.87±7.75 m2,平均冠层厚度 1.99±1.62 m,植株密度 5 517±1 901株·hm-2);随着径级和树高增大,松树林潜在栖息地森林的树木密度相较天然林栖息地明显减少.在整体尺度上,天然林栖息地内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最高(H'=4.37,S=452);松树林潜在栖息地内大型食源植物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最低(H'=4.37,S=452),但均匀度指数最高(E=0.83).在 20 m×20 m样方尺度上,天然林栖息地不同类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均显著高于松树林潜在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t=4.72,P=0.02;食源植物:t=4.61,P=0.01;小型食源植物:t=2.03,P=0.02),大型食源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及物种丰富度指数均极显著高于松树林潜在栖息地(Shannon-Wiener指数:t=5.03,P<0.001;物种丰富度:t=4.58,P<0.001).2种生境间的森林群落植物相似性在科水平上最高(CJ=0.76);在物种水平上以小型食源植物最高(CJ=0.67),大型食源植物最低(CJ=0.31);植物物种β多样性差异为大型食源植物(F=1.64,P<0.001)>森林群落植物(F=48.10,P<0.001)>食源植物(F=7.72,P=0.01)>小型食源植物(F=7.72,P=0.01).[结论]与天然林栖息地相比,松树林潜在栖息地缺乏适合海南长臂猿夜宿的大型阔叶乔木和大型食源植物,森林群落植物和大型食源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显著低于天然林栖息地,目前不能满足海南长臂猿种群的生存需求;但松树林内小型食源植物的物种组成与天然林栖息地相近,具有发展成为长臂猿栖息地的潜力;大型食源植物是当前松树林潜在栖息地恢复所需的生态关键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