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甘肃腐霉新记录种Pythium carolinianum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甘肃腐霉新记录种Pythium carolinianum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扫码查看
将诱饵法与组织分离法相结合,对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菜豆根围土壤中的腐霉菌进行分离,共得到6株腐霉菌株.通过挑单菌丝的方法获得纯培养菌系,在对纯化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长速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研究的基础上,对编号为18-51D的腐霉菌株培养后提取:DNA,采用真核生物核糖体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 CCGCTTATTGATATGC-3')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并输出全序列,获得947 bp的序列;将该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用DNAStar分析软件将同源性较高的登记菌株的序列与18-51D腐霉菌株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18-51D与菌株DQ211524(Pythium carolinianum)和AY987038(P.carolinianum)聚为一类.依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将这6株腐霉菌株鉴定为卡地腐霉P.carolinia num.这是第一次在菜豆根围土壤和在甘肃分离到卡地腐霉P.carolinianum,为甘肃腐霉新记录种.用平皿法测定该菌种对三科九种栽培植物的致病性,发现所有供试植物的胚根仅部分有轻微褐变,未见对生长有明显影响,说明P.carolinianum对这些植物基本无致病性.
A new record of Pythium carolinianum in Gansu province and its isolation,identification and rDNA-ITS sequence analysis

李金花、柴兆祥

展开 >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兰州,730070

菜豆 根围土壤 卡地腐霉 核糖体DNA-ITS 新记录

甘肃省科学事业费项目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项目甘肃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甘科计[2001]21号GYC09-01032-08GAU2CX05042006BAD21B053

2010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55
ISSN:0455-2059
年,卷(期):2010.46(6)
  • 4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