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渤海及其四类地区低能见度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

环渤海及其四类地区低能见度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

扫码查看
利用环渤海地区(35°~42.5°N、116°~123.5°E) 2002-2017年地面气象站逐日实况观测资料和2014-2017年空气污染物资料,对环渤海及其四类地区能见度小于5km的天气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低能见度年均发生日数空间分布不均匀,京津地区、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南部较多,北部山区及人口密度较小的县城较少.1~5 km等级的低能见度日数年变化特征为双峰型,夏冬季多、春秋季少.除海滨城市外,0~1 km等级的低能见度日数年变化特征为单峰型,冬季多、夏季少.08:00最易出现低能见度天气,主要是雾、霾、降水等天气现象引起,易发生在相对湿度大于80%的情况下.发生低能见度时,平均风速较小、平均风向为东南风.低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指数呈负相关,且与w(PM2.5)的相关性最大.
Study on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low visibility and its causes in the Bohai Rim and its four subregions

周开鹏、任燕、黄萌、尚子激、尚可政、陈广、贾晓红

展开 >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730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63610部队,新疆库尔勒841001

中国人民解放军92493部队50分队,辽宁葫芦岛125000

低能见度 时空分析 环渤海地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基础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

9164422641575138NCMI-SBS17-201707NCMI-SJS15-201707GYHY201306047

2020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55
ISSN:0455-2059
年,卷(期):2020.56(2)
  • 2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