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扫码查看
[目的]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全球变暖环境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保护及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研究区,使用MOD13Q1-NDVI数据,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反演区域2005—2019年植被覆盖,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马尔科夫模型等分析区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大湄公河次区域高植被覆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1.9%,空间上呈现北低南高、东高西低的特点;2005—2016年,区域植被以改善为主,主要是中高植被向高植被类型转化;2016—2019年,区域植被发生明显退化,以高覆盖植被类型退化为主;15年来,呈改善趋势的面积占总面积12.7%,呈退化趋势的面积占总面积3.0%,基于Hurst指数分析发现,区域植被未来显著改善面积大于显著退化,南部地区未来会发生退化;年际变化趋势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与降水相关性较弱;空间上,区域植被NDVI变化受到气温和降水影响,北部与降水显著负相关,南部与气温显著负相关.[结论]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覆盖整体较好,改善趋势大于退化趋势.综合来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变化与气温和降水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北部和南部.
Spatio-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邱凤婷、过志峰、张宗科、魏显虎、李俊杰、吕争

展开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北京100094

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049

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94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气温 降水

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项目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项目

2022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012
ISSN:1000-2006
年,卷(期):2022.46(2)
  • 7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