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创作的意识与中国民间舞的作品形态(下)

创作的意识与中国民间舞的作品形态(下)

扫码查看
20世纪90年代,舞蹈学界开展了"全国民族舞蹈创作研讨",对于"民族舞蹈"的创作研讨,迄今为止,它是"空前绝后"的.在这次"研讨会"之后,作为"作品形态"的少数民族的民间舞"晚会"创作开始发力了.其中,门文元创作的土家族的《土里巴人》以"编织一种文化,推出一个民族"的理念,将"作品形态"的中国民间舞创作、特别是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21世纪,杨丽萍再爆"华彩",她创作的《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三部曲",成为21世纪头十年中国民间舞"作品形态"高耸的丰碑.在《云南的响声》的创作过程中,杨丽萍"鼓励演员们在保持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不必拘泥于固有的原生态",这正是原生态民间舞得以自然传承、发展的精义所在,是对舞蹈学者傅兆先所谓"创又保"式民间舞发展理念的实践性呈现,也是中国民间舞作品形态之"创作的意识"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于平、谢雯雯

展开 >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上海 200040

门文元 《月牙五更》 杨丽萍 《云南映象》 民族舞蹈创作讨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2021)

21EE206

2024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375
ISSN:1008-9667
年,卷(期):2024.(1)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