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ERA5 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 2022年 7 月 3 日傍晚到夜间发生在冀中地区的一次对流暴雨天气进行了多角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中、低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两个热带低压外围暖湿气流远距离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辐合上升运动的条件.强降雨区与低层 925 hPa 散度辐合区配合较好,表明边界层输送来的水汽在低层就很快降到地面,没有经过充分的垂直上升运动即可出现强降雨.降雨出现在地面辐合线附近,东南暖湿气流到达的前端位置决定了本次降雨出现的落区和强度.两处暴雨中心对应回波中心较低,且回波强度在 45 dBZ以上,降水效率较高.北部易县强回波中心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是低空急流左前侧的辐合.南部强回波在曲阳附近维持一段时间后向东移动,其南侧回波不断发展并入是暴雨区形成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