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新构建的碳源指标体系测算全国30个省市(不包含西藏)的农业净碳排放,通过重心移动模型和莫兰指数探讨其时空特征,并使用ARIMA-LSTM模型对其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997-2021年中国农业净碳排放量处于下降态势但存在年际波动,中国农业净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从结构上讲,2008年前畜牧业碳排放占比最大,但逐年下降,2008年后与农作物种植碳排放占比相近,农业能源碳排放和农地利用碳排放以2019年为节点分别占比最小;按照单碳源主导型、双碳源主导型和碳源均衡型以及单碳汇主导型、双碳汇主导型和碳汇均衡型等方式划分,可以从碳源类型差异和碳汇类型差异2个角度将30个省市各划分为7种地区;西南地区对农业净碳排放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农业净碳排放在"西北-东南"方向上越来越集聚,且其重心除1998年外均位于湖北省和重庆市内.农业净碳排放呈现空间聚集分布,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和中南地区,低值聚类区则位于华北和东北地区;中国农业净碳排放将于2035年达到-2804.43万t,农业实现碳中和;2025年农业净碳排放强度相比于2020年下降68%,2030年相比于2005年下降96.37%,农业于"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可以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