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1961-2001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

1961-2001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

扫码查看
文中利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用"倒算法"计算了1961-2001年青藏高原上空热量源汇,并分析了高原上空大气热量分布的气候状况.结果表明:(1)3-9月,高原上空为热源,热源最强在6月;10-2月是热汇,热汇最强在12月.整个高原上空,全年大气热鼋状况主要表现为热源持续时间长,且热源强度较热汇要大得多.对整层热源贡献最大的因子是垂直输送项.(2)从大气加热的垂直廓线来看,热源最大值层出现的高度随季节基本没有变化,集中在600-500 hPa,但加热的强度和厚度却随季节是变化的;而热汇最大值层和强度随季节是变化的.(3)高原整层(Q1)的水平分布复杂,表现出强的区域性特征:高原热源西部变化比东部迅速,4-8月西部热源强度明显强于东部.春季,高原西部热源增强迅速,在5月出现200 W/m2中心,比东部提前1个月.7月整个高原热源开始向南减弱,西部热源至10月转为热汇,比东部又提前了1个月.(4)自1979年后,各季节高原热源变化均表现出1990年前后的气候转变信号.夏季,高原热源变率表现为南北反位相型,其他季节为高原的中部-东北部与高原东南部反位相型.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1961-2001

钟珊珊、何金海、管兆勇、温敏

展开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青藏高原 热量分布 加热厚度 气候转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

406330182006CB403607E3000000809800620070090

2009

气象学报
中国气象学会

气象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565
ISSN:0577-6619
年,卷(期):2009.67(3)
  • 26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