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名实相构:晚清"中国古代专制说"生成的逻辑及影响
名实相构:晚清"中国古代专制说"生成的逻辑及影响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大致19世纪七八十年代,颇受中国知识精英关注的君民上下是否情通之事,被纳入外来的政体知识中进行论述,于是自秦朝以来君民悬隔的问题,被视为中国作为"君主"政体国家的痼疾,中国"君主"政体说初步形成。19世纪末年,流行的民权话语及衍生的相关论述,被整合入中国"君主"政体说,后者由此逐渐趋向以君权重、民权轻为主的构造。1900年前后,"专制"这一新的政体概念出现,原属于中国"君主"政体说名下的相应描述,被转接到新出的"专制"政体名下,从而迅速构造出中国专制政体说雏形。中国专制政体说最初建构的思想底色,是君与民的二元关系。构筑在这样的中国专制政体说之上的反专制话语,虽有利于打破君权迷思,但没有真正从"人"的政治主体性角度批判专制压迫,反专制背后诉求的"平等""民主"等理念也无法真正落到"人"的层面,这说明晚清反专制、反压迫的思想解放还不彻底。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顾少华
展开 >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
君主国
专制政体
梁启超
王韬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
项目编号:
23VLS022
出版年:
2024
人文杂志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人文杂志
CSSCI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0.691
ISSN:
0447-662X
年,卷(期):
202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