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修的《周易正义》因成于众手,其纂修过程、思想旨趣难以明确知晓。但根据《周易正义》上篇、下篇、《系辞》在解释体例和思想倾向上呈现出的张力,可对成书过程进行三种推测:《周易正义》继承了两类旧疏,上篇、《系辞》继承的是思想较为接近的一类旧疏,下篇则继承了另一类旧疏;《周易正义》是原创作品,是在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分工创作的基础上,被统筹为一个具有张力的文本,统稿人并未意识到这种张力,或在其看来这种张力并不影响文本的统一性;《周易正义》是在某种思想构建的动机的指引下,将注释技艺运用于处理不同部分的文本。事实上,孔疏在多处对上下篇的分篇逻辑进行了讨论,且坚持以天道、人事作为分篇的思想逻辑,上下篇的张力可能是这一思想逻辑在注释实践上的体现,"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学本旨、天人之际的前理解,都渗透在《周易正义》的诠释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