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雷雨>人物谈》系列文章具体的写作语境,可以发现,对教条式地图解剧中人物的不满,是钱谷融着手撰写《<雷雨>人物谈》的直接原因,而1979年续写"姓鲁的"4篇仍是意在回应特定思潮主导下《雷雨》的评价问题.他通过阶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历史主义的评价视角对相关问题逐一展开分析.对剧中人物的同情、与作者和作品的情感共鸣则是其写作的内在动力.在具体的分析中,钱谷融承认情感的普遍性与跨越阶级的同情之可能,认为真挚的情感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所在,但又强调情感具有阶级性,作品中的情感也受作家思想的约束、世界观的指导,继而用作者的世界观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叙事诗"通向"社会问题剧"架起一道桥梁,由此论证剧作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可见钱谷融的文艺批评观仍在社会主义文艺的范畴之内,其"有情思维"也试图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寻找一条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理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