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演替规律与更新策略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演替规律与更新策略

扫码查看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木论自然保护区顶级群落为对照,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进入环境保护阶段22 a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有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为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除石漠化稀疏草丛植被极少外,随着干扰区群落的自然恢复,群落的高度(0.49~15.56 m)上升而密度(468.50~0.31株/m2)下降,总盖度呈高(0.85)→低(0.50)→最高(0.90)→次高(0.80)的变化;群落生物量(7.74~131.42t/hm2)逐渐积累增大,随高度的升高和草本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比的减少而增加;物种数(14~4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89~4.13)升高,生态优势度在演替的前期(0.28)和后期(0.23)较高,中间较低且保持相对稳定(0.10~0.16),均匀度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和顶级群落相比,干扰区最大的群落高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下降了10.82 m、42.02t/hm2和0.29.针对干扰区植被恢复缓慢的现状,分析了喀斯特干扰区形成机理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提出了干扰区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3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大面积处于极度退化下的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Vegetation Succession Rule Andregeneration Stratigies in Disturbed Karst Area, Northwest Guangxi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欧阳资文

展开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广西环江,547200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干扰区 自然恢复 群落演替 多样性 更新策略 桂西北喀斯特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KZCX2-XB2-082006CB4032082006BAC01A10

2008

山地学报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地理学会

山地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75
ISSN:1008-2786
年,卷(期):2008.26(5)
  • 5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