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荔枝叶的抗炎机制及实验验证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荔枝叶的抗炎机制及实验验证

扫码查看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研究荔枝叶的抗炎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查找荔枝叶化学成分,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SwissADME五项原则筛选出活性成分;基于Pub-chem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各成分靶点;并利用Disgenet数据库获取炎症基因;采用Venny2.1.0数据库获得成分靶点与炎症基因的交集靶点作为潜在抗炎靶点,并将其输入STRING 11.0数据库获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使用DAVID 6.8数据库对抗炎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荔枝叶"活性成分-抗炎靶点-通路"网络图.通过CCK-8法检测荔枝叶醇提物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检测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结果:从荔枝叶中筛选到9个活性成分,潜在抗炎靶点47个,127种GO生物功能,68条KEGG信号通路,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相关通路.细胞实验表明荔枝叶醇提物浓度为12.5,25,50μg/mL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没有毒性,可降低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导致的TNF-α、IL-6的释放量,对COX-2蛋白的表达也有抑制作用.结论:构建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构图揭示了荔枝叶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达到抗炎作用,为进一步阐明荔枝叶抗炎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Study on Anti-Inflammatory Mechanism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Leaves of Litchi chinensis Sonn.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祁金丽、梁洁、黄冬芳、陈辉华、韦金玉、胡珏、刘星晨、黄团心

展开 >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200

广西壮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530200

广西优势中成药与民族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530200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南宁,530200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南宁,530021

展开 >

荔枝叶 抗炎 网络药理学 体外细胞实验 中药 活性成分 靶点 通路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项目中药学广西一流学科项目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广西第八批自治区特聘专家聘任人员项目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

桂科AA17202046桂教人20195号桂教科研201812号桂教科研201320号桂科基字201432号桂人才通字201913号桂教师范201952号桂科AD20238058

2023

世界中医药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世界中医药

CSTPCD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66
ISSN:1673-7202
年,卷(期):2023.18(8)
  • 1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