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侵蚀区人工再塑地貌的水土保持效应分析
侵蚀区人工再塑地貌的水土保持效应分析
下载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NETL
NSTL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为研究退化人工再塑地貌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本文对 6 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粒级分布及稳定性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湿地松纯林土壤表层 pH值显著低于其他恢复模式(P<0.05),其中湿地松补植木荷林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2)在0~10cm表层土壤中粒级>2mm的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木荷纯林(P<0.05),马尾松纯林的破坏率(PAD)大于其他恢复模式,混交林的平均重量直径、几何直径(GMD)显著大于纯林.(3)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WR0.25)与破坏率(PAD)和分形维数(D)呈负相关关系,与团聚体平均直径(MWD、GMD)呈正相关关系.混交林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的效果优于纯林.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方宗福
展开 >
作者单位:
广东方莫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35
关键词:
人工再塑地貌
土壤理化性质
团聚体
水土保持
侵蚀区
出版年:
2023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黑龙江省水利厅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ISSN:
2096-5419
年,卷(期):
2023.
6
(5)
参考文献量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