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长爪沙鼠种群存活的季节格局及其动态机制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长爪沙鼠种群存活的季节格局及其动态机制

Seasonal dynamic of population survival and its mechanism in Mongolian gerbils (Meriones unguiculatus) in the Inner Mongolia agro-pastoral ecotone

扫码查看
了解动物种群存活特征以及相关环境因子对其变化的独立或整合作用过程,有助于阐明动物种群动态的生态学机制.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是分布于我国北方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及其毗邻的农牧交错带的优势鼠种之一.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通过标志重捕法研究了栖息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生境的种群动态.本文通过MARK软件包中的CJS和MS模型分析了长爪沙鼠种群表观存活率(Φ,简称存活率)的性别(g)差异和年龄(as)特征表现及其季节变化格局,并对种群存活变化的密度和气候效应加以分析,旨在检验长爪沙鼠种群存活显示季节变化特征,并受密度制约和气候条件反馈调节的假设.结果 发现,长爪沙鼠种群存活率初始最优模型Φ(t)p(g * t)中重捕时序(t)效应显著(ANODEV,F27,47=11.05,P<0.001),月季效应最优模型Φ(month)p(g*t)也显示存活率季节变化明显(ANODEV,F5,69 =31.69,P<0.001),总体呈现从春季到冬季经历下降再升高的“V”字型动态模式.在无环境因子限制条件下,雌鼠(0.788 ±0.013)和雄鼠(0.781±0.013)存活率差异不明显;存活率年龄差异表现明显的季节特征(ANODEV,F5,246=67.85,P<0.001),繁殖消耗在一定时期影响成年个体的存活.长爪沙鼠种群存活的季节格局反映其生活史对策中适应高纬度气候和食物等资源季节波动的重要特征.进一步统计发现种群存活率受密度制约,与降水负相关,其中密度制约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降水作用是即时的,上述效应的作用强度在雌、雄鼠的存活反应上有所差异.这些结果暗示密度制约整合水热条件介导最适栖息地环境变化,引发雌、雄鼠存活率差异性反应,进而影响其他种群参数变化,调节种群增长.这可能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小哺乳动物种群调节的一个重要机制.

刘伟、钟文勤、王德华

展开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长爪沙鼠 标志重捕 存活概率 密度制约 气候因子 种群动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872232

2020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兽类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04
ISSN:1000-1050
年,卷(期):2020.40(6)
  • 4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