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对四川省雅江县一个约40只个体的猕猴(Macaca mulatta)群进行调查,以探究猕猴在高原环境下不同季节栖息地选择差异.在猕猴活动区域设置20 m × 20 m利用样方135个,无猕猴活动区域设置对照样方60个,测定样方内海拔、放牧活动强度、植被类型等18个生态因子,计算选择指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夏、秋季,猕猴倾向在海拔较高处(3 900~4 300 m)活动,冬季则偏好海拔较低(3 500~3 900 m)的区域;春、夏、秋季偏好在阳坡活动,冬季对坡向无明显偏好;春季偏好高郁闭度(大于60%)栖息地,秋、冬季偏好低郁闭度(小于60%)栖息地;冬、春季选择的柄息地更接近河流(距离小于100 m),夏、秋季距河流较远(距离大于100 m);夏季偏好在林区活动(针叶林、高山栎林、针阔混交林),其余季节对低地草地(河谷附近)的偏好增加;夏、秋季尽可能回避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冬、春季则更多活动在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人为干扰和地理特征因子对猕猴四季栖息地选择均有重要影响,而植被因子主要影响春、夏、秋季的栖息地选择,隐蔽条件因子主要影响夏季栖息地选择.相比其他低海拔地区,最大限度获取食物资源及减少能量消耗是猕猴在自然生产力低下的高原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