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老子》"为无为"的减法工夫论之疏解

《老子》"为无为"的减法工夫论之疏解

扫码查看
《老子》强调,面对人们被过分聚焦而转刚强的"可欲"之心、"常心"之志时,须给予柔软(虚之)、给予淡泊(弱之)的工夫转化。《老子》认为,"为无为"的修养与智慧,才真能使人们减少"争、盗、乱"的后遗症,而达成"无不治"状态。《老子》提醒我们,要将"有为之心"转化为"无为之心",要将"刚强雄心"转化为"柔软雌心",要将"自知之心"转化为"无知之心"。《老子》要我们调整身心欲望过度外驰的"为目"习惯,转以"为腹"来逆转收回"为目"的一往不返而天机不张。"为腹"不再是"日进"的工夫,反而是"日退"的工夫。它甚至不再是一般的工夫,而是恢复自然天机的"去工夫的工夫"。《老子》强调,当"我"能"致虚""守静",超脱有为、名言的"以我观之",改以"不-知""无-言"来"以道观复",就能洞察"夫物芸芸"终究"复归其根",并通向"天命"流行的变化大公。《老子》认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任何"有为""有事"的强固控制,都不可能长久,都必然无所逃于"夫固将自化"的变化无常。只有"为无为"(自然无为),"事无事"(清净无事),随顺事事物物的"自然"韵律,减少主宰控制的欲望烦扰,才能"无为而无败""无执而无失"。

赖锡三

展开 >

台湾中山大学 文学院,台湾 高雄 80424

《老子》 为无为 为腹不为目 无为而无不为 减法 工夫论

2024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商丘师范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HSSCD
影响因子:0.211
ISSN:1672-3600
年,卷(期):2024.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