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老子》"正言若反"的反向思维与柔软不争之疏解
《老子》"正言若反"的反向思维与柔软不争之疏解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老子》"反者道之动"和"弱者道之用",均被放在四十章中,表示出两者之间,尤其"反者"(逆向思维)和"弱者"(柔软思维),具有某种微妙的连结关系。"正言若反"的"正",不是固定标准、单一方向的"正",反而是要"反"固定之正、"反"单一之正,以让各种"恢恑谲怪"能够"各正其正"地被包容、被欣纳。四十一章"上士之道"看似"背道而驰",一连串看似悖谬可笑的"反其道"描述,其实都以"正言若反"的"反反"方式,传达了否定性的大创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都体现出"正言若反"的吊诡表达。亦即透过否定性的去执、去病(若反),反而才能重新返回自然变化、天机自张的最佳活动状态(正言)。人们应该要珍贵守护的"三宝":一是"慈心"而不争胜,二是"俭用"而不浮奢,三是"处后"而"不敢为先",《老子》也以它一贯"正言若反"的修辞,来显示"三宝"的吊诡妙用。真正的"柔弱"之"行",既不只是理性认知,更不是再增强意志,反而是虚损"自伐""自有功"那种处处想要自作主宰的权力意志,转换成如"上善若水"那般善因循、善回应的柔软之行。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赖锡三
展开 >
作者单位:
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台湾高雄80424
关键词:
《老子》
正言若反
反反得正
去偏执
反向思维
柔软不争
出版年:
2024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商丘师范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HSSCD
影响因子:
0.211
ISSN:
1672-3600
年,卷(期):
2024.
4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