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子午岭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子午岭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扫码查看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强烈的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的状态,探讨该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以时空互代的方法初步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弃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近150a的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调查样方内共出现高等植物128种,分属于47科113属,累计出现的科、属、种数(y)随着演替时间(t)的延长呈对数函数变化:y=aLn(t)+b,而且在植被恢复的前期增加速度较快,有60%的科属种在前30a出现.杠柳(Periploca sepium)与茶条槭(Acer ginnala)是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出现最早而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木本植物,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建议作为该地区人工造林树种考虑.在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Gleason指数与Margalef指数)、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均表现为抛物线函数变化规律:y=at2+bt+c.在不同的群落层次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是不同步的,草本层、灌木层与乔木层植物多样性达到最大的时间依次为70~80a、90~100a与100a以上.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顺序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The change of plant diversity during natural recovery process of vegetation in Ziwuling area

李裕元、邵明安

展开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

植物多样性 植被恢复 群落演替 黄土高原 子午岭 弃耕地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2002CB111502

2004

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学报

CSTPCDCSCD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91
ISSN:1000-0933
年,卷(期):2004.24(2)
  • 178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