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浑善达克退化沙地恢复演替18年中植物群落动态变化

浑善达克退化沙地恢复演替18年中植物群落动态变化

扫码查看
探讨了浑善达克退化沙地草地围封后流动沙丘的稳定程度,以及相应的群落特征随恢复进程的变化规律.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从物种丰富度、生活型及功能型多样性等方面探讨了围封18a(1985~2003年)过程中草地自然恢复演替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生物量随恢复演替先增加而后基本稳定或略有降低,呈抛物线型的变化趋势(P<0.001).依群落特征变化,大致可将退化沙地恢复过程分为3个阶段:(1)流动沙丘向半固定沙丘转变的过程. 在围封的前2a内,群落盖度增加6 倍,物种丰富度增加了1倍 ,而物种多样性增加较缓慢;(2)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演替的过程.围封后3~5a内,尽管群落盖度只增加了约20%,但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增加,植物种类在3a期间增加了15 种 ,是沙地恢复演替的关键时期;(3)固定沙丘稳定阶段.围封第6a后,群落总盖度、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保持不变或略呈下降趋势.在恢复演替中,C4植物在初期起先锋作用; 而C3植物在后期对群落稳定起重要作用;豆科植物尽管在群落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可能对改善沙丘土壤养分方面起重要作用.从生活型多样性来看,1年生植物在恢复演替早期阶段对沙丘稳固起重要作用;而中后期群落则以多年生植物为主.木本植物仅在演替后期占优势地位,并对阻止固定沙丘的活化起重要的缓冲作用.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与群落地上生物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
Dynamics of plant community traits during an 18-year natural restoration in the degraded sandy grassland of Hunshandak Sandland

刘美珍、蒋高明、于顺利、李永庚、高雷明、牛书丽、姜闯道、彭羽

展开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

退化沙地 自然恢复 生物多样性 浑善达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KSCX1-08-02

2004

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学报

CSTPCDCSCD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91
ISSN:1000-0933
年,卷(期):2004.24(8)
  • 26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