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下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

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下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

扫码查看
为了探讨严重侵蚀退化红壤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对南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植被恢复的4个演替阶段(裸地,地衣地,苔藓地和草地),以及该地区人工马尾松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线虫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侵蚀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性质演变特征明显.在恢复初期,地衣和苔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在0~2 cm土层地衣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裸地,但差异不显著;苔藓地表层微生物量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与人工马尾松林地已无显著差异,表明苔藓地是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阶段.裸地、地衣地和苔藓地土壤线虫恢复程度低于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3种酶活性以及线虫数量则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初期各阶段.与人工恢复林相比较,自然恢复草地表层土壤生物学质量优于人工马尾松林地,但对深层土壤的改善效果不如林地.相关分析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改善程度比较一致,而土壤线虫对自然植被恢复响应与微生物和酶活性不尽相同.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property of erosive degraded red soil under nature restoration

王晓龙、胡锋、李辉信、刘满强、秦江涛、张斌

展开 >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南京,210095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侵蚀退化红壤 自然恢复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 土壤线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9871046

2007

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学报

CSTPCDCSCD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91
ISSN:1000-0933
年,卷(期):2007.27(4)
  • 24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