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同起源时间的植物叶凋落物在中亚热带的分解特性

不同起源时间的植物叶凋落物在中亚热带的分解特性

扫码查看
选择9种起源时间不同的植物的凋落叶,采用分解袋法,在浙江千岛湖地区从2006年6月到2008年6月进行了分解试验,试图探索植物进化过程中凋落物分解特性的演变趋势.所选的9种植物分属于4个类群,按起源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蕨类植物(芒萁和桫椤)、裸子植物(苏铁、水杉、杉木和马尾松)、双子叶植物(木荷和青冈)及单子叶植物(毛竹).每隔一个月取样,每种凋落物3次重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类群凋落物基质的氮(N)、木质素(Lignin)含量及Lignin/N比值与分解速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起源时间越晚的植物凋落物的基质N含量越高,为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Lignin含量和Lignin/N比值的趋势一致,均为起源时间越晚而值越低,即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凋落物分解系数k值的范围在0.25~0.63之间,表现出毛竹>青冈>木荷>水杉>马尾松>杉木>苏铁>桫椤>芒萁的趋势.4个植物类群的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均值为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植物凋落物分解的进化趋势是由分解缓慢逐渐演变为分解较快.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of plants with different origin time in the mid-subtropical China

马元丹、江洪、余树全、窦荣鹏、郭培培、王彬

展开 >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93

浙江林学院国际空间生态与生态系统生态研究中心,杭州,311300

起源时间 凋落物分解 基质质量 中亚热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资助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资助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浙江林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浙江省森林培育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

2005CB422207406711322005DKA32306和2006DKA32308200738192007FY1103002008C13G2100010200608

2009

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学报

CSTPCDCSCD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91
ISSN:1000-0933
年,卷(期):2009.29(10)
  • 1
  • 17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