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近25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与驱动因素

近25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与驱动因素

扫码查看
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位于长江经济带中心,是我国“中三角城市群”所在地,也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的重点区域,其土地利用变化受地理环境制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与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根据1990、2000、2010和201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梯度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方法,揭示近2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区耕地与林地为主体景观,分别占30%、50%,建设用地占比<3%,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灌木、水体、草地、果园)占比达67%。(2)沿中心城区-边缘区梯度,各土地利用类型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特征,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占比显著减小,破碎化程度增加,而林地呈整体化趋势。(3)近25年来,该区耕地、林地分别减少1。06%、0。49%,建设用地增加1。08%,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景观多样性升高;除林地外,其它地类变化均与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GDP、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三大产业产值)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与沿海地区相比,近25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小,还有着较好的基于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利用基础;但生态保护任务仍然艰巨,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优质耕地,控制城市扩展规模,加强生态廊道、节点的建设,增强区域景观生态功能,以便满足未来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land use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past 25 years

胡昕利、易扬、康宏樟、王彬、史明昌、刘春江

展开 >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上海200240

城市化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梯度带 长江中游地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7YFC05055002017YFC0505501

2019

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学报

CSTPCDCSCD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91
ISSN:1000-0933
年,卷(期):2019.39(6)
  • 29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