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藏高原东南缘陇蜀杜鹃当年生小枝茎叶性状对海拔变化的响应

青藏高原东南缘陇蜀杜鹃当年生小枝茎叶性状对海拔变化的响应

扫码查看
通过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岷江源区三处高山林草交错带采集陇蜀杜鹃当年生小枝,测量小枝的茎长、茎粗与茎生物量,沿海拔梯度自然分布的空间变化对比其当年生小枝的茎结构与生物量及其相互关系,接着比较了总叶质量和比叶面积的变化,最后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探究小枝茎叶性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有助于理解陇蜀杜鹃适应异质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结果 表明:(1)除弓杠岭外,斗鸡台与卡卡山土壤因子在海拔间差异显著,相似海拔不同山地间土壤因子也存在显著差异.(2)除卡卡山高海拔比叶面积显著小于低海拔外,其他样地的小枝茎性状(茎长、茎粗、比茎长和茎生物量)和叶性状(总叶质量和比叶面积)在海拔间并无显著差异,相似海拔不同坡体间茎粗、茎生物量以及比茎长差异也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弓杠岭(3963 m)的茎长显著大于卡卡山(3921 m) (P<0.05).(3)小枝茎长、茎粗与茎生物量之间均为异速生长关系,且茎生物量累积速率大于茎长和茎粗增加的速率,且茎长的增加速率约为茎粗的2.8倍.(4)CCA排序结果表明,11个土壤环境因子中,碳含量、碳氮比、有机碳含量、总磷和容重对植物性状有显著的影响,但在海拔及不同山体间影响小枝茎叶性状的土壤因子不同.由此可知,较小的海拔梯度变化对小枝茎叶性状影响较小,土壤因子是导致小枝茎叶性状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Responses of stem and leaf traits of Rhododendron przewalskii to altitude in the sou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何家莉、王金牛、周天阳、宋怡珂、查琳、Niyati Naudiyal、石凝、吴彦

展开 >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61010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430074

陇蜀杜鹃 当年生小枝 茎生物量 茎结构性状 异速生长 CCA排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4166114404531971436SKLCS-OP-2018-07

2021

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学报

CSTPCDCSCD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91
ISSN:1000-0933
年,卷(期):2021.41(6)
  • 4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