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施磷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施磷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扫码查看
以川西北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0、10、20、30、40、50、60 g/m2的过磷酸钙(P2O5,16%)施肥试验,分析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和有效磷(Olsen-P)含量变化特征,探究施磷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磷形态及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施磷量增加,土壤总磷(TP)含量先增加后趋于平稳而Olsen-P含量减少.高水平(50、60 g/m2)施磷下氢氧化钠有机磷(NaOH-Po)及残留磷(Residual-P)是高寒草地主要的磷素累积形态,其含量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2)树脂交换态磷(Resin-Pi)、碳酸氢钠无机磷(NaHCO3-Pi)、碳酸氢钠有机磷(NaHCO3-Po)和氢氧化钠无机磷(NaOH-Pi)含量随施磷量增加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表层土壤30 g/m2磷肥用量下其值均为最高,分别为21.54、22.94、65.86、64.48 mg/kg.酸溶性无机磷(HCl-Pi)随施磷量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3)随机森林回归和通径分析发现NaOH-Po与Residual-P是Olsen-P最大的转化汇,NaOH-Po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而Residual-P与Fe、Al元素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磷(MBP)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对川西北高寒草地施磷时,通过调节土壤pH,Fe、Al元素含量和MBP来降低NaOH-Po与Residual-P的累积可提高Olsen-P含量.研究结果有望为未来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施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Effects of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on soil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availability in an alpine grassland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刘丹、游郭虹、宋小艳、胡雷、柳杨、王长庭

展开 >

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成都 610041

高寒草地 施磷 土壤 磷形态 有效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

32101348U20A20082019QZKK0302

2023

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学报

CSTPCDCSCD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91
ISSN:1000-0933
年,卷(期):2023.43(6)
  • 3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