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依据、意蕴与原则

"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依据、意蕴与原则

扫码查看
"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表现为积极引入社会实践主体、调动社会资源、构建合作平台、建立师资队伍、借助社会评价等实践活动方式,实质在于调动各种具有育人效应的社会要素,尤其是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完成"大思政课"的社会性建构."社会参与"反映了社会元素介入思政课的具体实践过程,各种具有育人属性或功能的社会性元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大思政课"的构成、实施和评价等具体环节之中."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需要坚持全域性原则,扩大思政课的社会覆盖面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坚持差序性原则,各社会要素差异化且有序化地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坚持转化性原则,对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课程转化;坚持生态性原则,支撑各社会圈层形成合理的育人生态.

叶方兴

展开 >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大思政课" 社会参与 思想政治理论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CKS038

2024

思想理论教育
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071
ISSN:1007-192X
年,卷(期):2024.(2)
  •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