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刺芹侧耳软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机制

刺芹侧耳软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机制

扫码查看
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工厂化生产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的软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理化特征分析及分子鉴定,并通过分析病原菌对刺芹侧耳菌丝生长和防御酶活性等的影响,研究软腐病的致病机制.结果 表明:分离得到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北京泛菌(Pantoea beijingensis),在实验范围内,病原菌J2和F1在pH为6.0、8.0和6.0、7.0时生长速度较快;温度为24、28℃时J2的生长速度较快,F1在温度为24℃时生长速度较快.J2的生长速度总体上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F1的生长速度在NaCl质量浓度低于2.0%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之后生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两种病原菌均能分泌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其菌体和代谢物均可抑制刺芹侧耳菌丝生长,导致菌丝形态异常.与正常子实体相比,病原菌侵染的子实体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在初期(0.5 d)较高;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在前期(1.5 d)较高,后期(2d和3d)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则在1~2.5 d显著降低(P<0.05),推测这两种病原菌通过破坏细胞壁和影响主要防御酶活性侵染刺芹侧耳.
Identification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Pathogens Causing Soft Rot Disease in Pleurotus eryngii

赖亮民、胡晶晶、王艳、莫宇丽、姜子德、王杰

展开 >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刺芹侧耳(杏鲍菇) 软腐病 病原菌 致病机制 假单胞菌 北京泛菌

2018B02020600131772020201904010388

2021

食用菌学报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食用菌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771
ISSN:1005-9873
年,卷(期):2021.28(2)
  • 4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