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冥,简单说来就是人的魂魄与肉体分离,经历死亡后进入冥府又返回阳世,这是中国本土民间信仰衍生的固有观念,基于这种观念的游冥叙事同时也是立足佛教地狱观念而进行的一种文学抒写,首见于志怪小说,并逐渐发展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常见的情节内容之一.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审美文化进一步拓展,世俗文化首次被推向审美活动的前台,促进了对现实世俗生存认同的文艺创作活动的开展.这种背景之下,袁枚《子不语》中的游冥叙事不仅在策略上更加成熟,且从诸多方面展现了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简洁质朴而又别具一格的叙事构建了一幅阴阳世界异质同构,人神鬼怪共生共存的"社会百态图",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独特的审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