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近代公园的"非公共性"——以北京市公园为例

近代公园的"非公共性"——以北京市公园为例

扫码查看
作为公共空间的近代北京市公园,并不存在理想型的开放和平等,而是呈现着转型时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过渡性。形式上完全开放的近代公园并不是能够自由进出的场所,只不过由对身份等级的限制变成了对经济条件的制约;各阶层自觉不自觉地依照自己的社会身份、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参与体会各自的公共空间;在标榜现代生活的公园内,仍然存在着由明显的传统伦理观念确立的性别偏见。这种公共空间中的"非公共性"是我们认识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窗口。

张忠

展开 >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近代 北京 公园 公共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2BZS095

2024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通化师范学院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影响因子:0.266
ISSN:1008-7974
年,卷(期):2024.45(5)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