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红壤地区地形位置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红壤地区地形位置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下载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NETL
NSTL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对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利用方式下的低丘红壤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变化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分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对受人为扰动较小的林地和茶园而言,随地形位置的降低,土壤粘粒含量降低,有机质含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土壤通气性均明显增加,而对受人为耕作影响较大的旱地和桔园,其养分含量、土壤结构性质变化没有明显规律.红壤的持水和供水性质也受到影响,坡顶的持水量比坡中和坡底要大,同时由于毛管孔隙数量比例小,土壤难以保证连续快速的水分供应是红壤作物易旱的重要原因.
外文标题:
Effects of Landscape and Soil Utilization Styles on Red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柳云龙、胡宏涛
展开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310029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关键词:
侵蚀红壤
地形
利用方式
土壤物理性质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编号:
49671050
出版年:
2004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
C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1.226
ISSN:
1009-2242
年,卷(期):
2004.
18
(1)
被引量
31
参考文献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