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不同植被恢复对侵蚀型红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不同植被恢复对侵蚀型红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下载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NETL
NSTL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为了解侵蚀型红壤不同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的演变状况,采集了持续时间为17年和9年的2个定位试验点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和矿化态碳含量.结果表明: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类活性碳含量均明显增加,并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土壤各类碳含量显著上升.同样是杉木林,恢复17年的土壤(0~20 cm)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和矿化态碳的含量分别是恢复9年土壤的2.18倍、2.95倍、2.25倍和2.01倍.不同处理比较来看,木荷林土壤各类碳含量明显高于杉木林土壤,黑麦草处理矿化态碳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时间相同的杉木和胡柚处理.分析了各处理活性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发现,植被恢复17年的2个处理,土壤微生物量占总有机碳比例明显高于恢复9年的3个处理;恢复时间分别为17年和9年的2个杉木处理,土壤水溶性碳占总有机碳比例明显较高,而矿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例明显偏低;黑麦草处理矿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例明显高于恢复时间相同的杉木和胡柚处理.从相关分析来看,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及矿化态碳两两之间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土壤各类碳与土壤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含量之间也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外文标题:
Changes in Active Organic Carbon of Erosion Red Soil by Vegetation Recovery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周国模、姜培坤
展开 >
作者单位:
浙江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关键词:
侵蚀型红壤
总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碳
矿化态碳
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
011102165
出版年:
2004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
C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1.226
ISSN:
1009-2242
年,卷(期):
2004.
18
(6)
被引量
48
参考文献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