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

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

Effects of Tillage and Straw Incorporation on Sequestration of Organic Carbon and Crop Yields

扫码查看
通过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翻耕+化肥(T1)、翻耕+秸秆还田+化肥(T2)、旋耕+化肥(T3)、旋耕+秸秆还田+化肥(T4)、免耕+化肥(T5)、免耕+秸秆还田+化肥(T6).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0-20 cm土层免耕处理大团聚体(>2 mm)含量增加35.79%,中粒度团聚体(2~0.25 mm)含量增加30.81%,微团聚体(0.25~0.106 mm)含量增加25.80%.免耕+秸秆还田的T6处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大团聚体(A1)、中粒度团聚体(A2)和微团聚体(M1)中分别比“翻耕+化肥”的T1处理高25.04%,28.55%,18.12%.传统耕作作物产量高于保护性耕作,“翻耕+化肥”的T1处理在2013,2014,2015年的水稻当量产量分别比“免耕+化肥”的T5处理高12.30%,13.22%,15.20%.免耕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方式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含量,增加了土壤固碳,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和小麦幼苗生长,降低了作物产量.

王峻、薛永、潘剑君、郑宪清、秦秦、孙丽娟、宋科

展开 >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农业部上海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上海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设施园艺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201403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作物产量

上海市科委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专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卓越团队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社会发展领域重点项目

172958106022017A-0317DZ1202301

2018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18.32(5)
  • 4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