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南喀斯特小流域地表、地下河流细粒泥沙来源的137Cs和磁化率双指纹示踪研究

西南喀斯特小流域地表、地下河流细粒泥沙来源的137Cs和磁化率双指纹示踪研究

扫码查看
在黔中喀斯特高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峰丛谷地小流域,利用137 Cs和磁化率双指纹因子对碳酸盐岩表层土壤(坡地和坝地)、深层土壤(沟道和洞穴/裂隙)以及碎屑岩夹层岩屑3类来源开展指纹特征分析,通过多元混合模型对流域暴雨过程侵蚀悬移质泥沙进行指纹复合示踪,并计算小流域地表及地下出口输出泥沙的主要来源及相对贡献率.结果 表明:137Cs和磁化率在碳酸盐岩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以及碎屑岩夹层岩屑3类来源存在显著差异,流域内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碎屑岩夹层岩屑的137 Cs和磁化率平均含量分别为3.39 Bq/kg和310.07×10-8 m3/kg、0.50 Bq/kg和180.69×10-8 m3/kg、0 Bq/kg和7.02×10-8m3/kg.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碎屑岩夹层岩屑对流域地表出口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16.2%,4.3%和79.5%,拟合优度为99.97%;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碎屑岩夹层岩屑对流域地下出口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0.1%,37.9%和62.1%,拟合优度为83.80%.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区别于其他碎屑岩流域具有的特点为:(1)碳酸盐岩风化表层土壤来源少,对河流泥沙贡献小,主要贡献于地表河流.(2)无论流域地表出口还是地下出口,河流泥沙来源主要为流域中碳酸盐岩所夹的少量(地面物质组成<10%)的碎屑岩夹层岩屑.(3)深层土壤略有贡献,地下河流贡献比例高于地表河流.另外,137 Cs和磁化率可作为双指纹示踪物较好地示踪喀斯特小流域地表、地下河流泥沙来源和确定相对贡献率.
Tracing Fine Sediment Sources in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Rivers of a Karst Watershed Using Compound Fingerprinting with 137C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n Southwest China

程倩云、彭韬、张信宝、曹乐、王世杰

展开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8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贵州普定56210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

展开 >

泥沙来源 指纹示踪 137 Cs 磁化率 西南喀斯特 小流域 关键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伙伴计划项目贵州省科技厅项目

2016YFC050260241571130074U161244141403112132852KYSB20170029黔科合人才平台[2018]5405

2019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19.33(2)
  • 13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