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同造林模式下火烧迹地的土壤修复效果及植物多样性变化

不同造林模式下火烧迹地的土壤修复效果及植物多样性变化

扫码查看
以威海仙姑顶中度火烧迹地人工更新后的麻栎—樱花—刺槐混交林(MYC)、麻栎—黑松—五角枫混交林(MHW)、麻栎—黑松—黄栌混交林(MHH)和麻栎—黑松—臭椿混交林(MHC)为研究对象,对4种不同造林模式进行土壤的定量分析和物种多样性调查,以自然更新林地(CK)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不同造林模式对火烧迹地土壤修复效果以及林下植被更新状况.结果 表明:(1)MHH在0 40 cm土层内土壤容重最小,土壤通气性能最佳,土壤持水状况最好,MHC次之,MYC最差,但均与CK存在显著差异(P<0.05);(2)MHH在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碳氮比(C/N)、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为最高,MHC在0-40 cm土层内全氮、速效磷含量最高,MYC和MHW的土壤有机碳、碳氮比(C/N)、全磷、全钾与CK无显著差异(P>0.05);(3)MHH的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4)综合分析后得出,MHH对中度火烧迹地土壤修复效果最佳,林下植被更新速度最快,MHC次之.MYC和MHW对火烧迹地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明显,但在土壤养分和林下植物更新方面并无明显作用.
Effects of Soil Remediation and Changes of Plant Diversity in Burned Areas Under Different Afforestation Patterns

陈小雪、李红丽、董智、陈鹏、仇苏倩、高娅

展开 >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山东泰安271018

火烧迹地 造林模式 土壤理化性质 植被更新 物种多样性

山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欧洲投资银行贷款山东沿海防护林工程监测与评价项目

LYCX03-2018-17SCSFP-JP

2019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19.33(3)
  • 12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