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团聚体及化学计量特征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团聚体及化学计量特征

扫码查看
为了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C)、氮(N)、磷(P)分配格局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红壤侵蚀区的植被恢复措施及生态治理模式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江西省泰和县红壤严重退化地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木荷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木混交林)以及湿地松木荷混交林(湿木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模式0—20,20—40 cm土层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C、N、P分配格局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40 cm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别占总重56.34%(>2 mm),30.01%(0.25~2 mm),7.14%(0.053~0.25 mm),6.54%(<0.053 mm),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马木混交林>2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恢复模式(p<0.05);(2)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C、N、P含量以马木混交林及湿地松纯林较高,水稳性团聚体C、N、P的含量总体随着粒径减小呈升高的趋势,以较小粒级养分含量较高,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层间C、N含量差异显著,P无显著差异,C:N、C:P及N:P存在显著差异(p<0.05);粒径间C:N、C:P及N:P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团聚体C、N与C:N、C:P、N:P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N:P值较高且P与N:P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3)土壤C、N与土壤团聚体C、N含量显著相关(p<0.05),土壤团聚体C、N与土壤容重及含水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改善作用主要集中于表层土壤;土壤团聚体养分对土壤养分状况具有指示作用,且土壤团聚体养分保持能力与土壤物理性质有关;研究区植被生长限制因素以P限制为主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受P限制作用更严重;马木混交林较其它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和结构提升均具有显著作用.
Distribution and Stoichiometry of Water-stable Aggregate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atterns in Degraded Red Soil Regions

潘俊、刘苑秋、刘晓君、高盼、白天军、曹雯、谢君毅、刘春梅、袁新月

展开 >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南昌 330045

江西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江西 九江 332900

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南昌 330045

退化红壤 植被恢复 水稳性团聚体 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

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9033204464GJJ1702528021205315

2019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19.33(4)
  • 9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