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岩溶山地植被恢复中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岩溶山地植被恢复中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扫码查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岩溶山地林草植被结构明显改善,研究植被恢复中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征对岩溶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采用盘式入渗法在不同植被覆盖(荒草、灌草丛和乔木)下分别测定不同负压水头(-0.5,-3,-6,-15 cm)的水分入渗特征,计算不同负压下非饱和导水率、土壤孔隙分布常数、各孔隙级别对水流的贡献率,明确不同植被覆盖碳酸盐岩红土入渗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头条件下荒草、灌草丛和乔木地的土壤稳渗率均随负水头增大而递增,且碳酸盐岩红土入渗达到稳渗状态所需时间较长(约120 min),在低水头下荒草地土壤稳渗率最大(0.17 mm/min),而在高水头下乔木地最大(9.17 mm/min);荒草、灌草丛和乔木地土壤饱和导水率K s差异极显著(P<0.01),乔木地土壤饱和导水率达到最大(4.62 mm/min),而K 3、K 6、K 15和Gardnerα 差异不显著,碳酸盐岩红土饱和导水率K s仅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电导率控制;乔木地土壤大孔隙数量及其占比显著大于灌草丛与荒草地(P<0.05),碳酸盐岩红土导水性能主要受土壤大孔隙对水流的作用控制(>70%).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岩溶山地生态恢复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ate Laterite from Karst Mountain Areas Dur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冯娜、刘冬冬、赵荣存、李瑶

展开 >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阳 550025

岩溶山地 水分入渗 碳酸盐岩红土 土壤理化性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水利科技经费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项目贵州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SRT计划"项目贵州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SRT计划"项目

41807016KT201803578820180332018261

2019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19.33(6)
  • 6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