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亚热带红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水流特征

亚热带红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水流特征

扫码查看
以江西省鹰潭市的典型旱地、稻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亮蓝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室内图像处理的方法,量化了各样地土壤剖面染色特征参数,明确了水流类型的剖面分布规律,并揭示了土壤理化性质对水流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染色面积比(SAR)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急剧降低,0—60 cm土层的平均SAR表现为稻田(28.16%)高于旱地(21.95%)和林地(18.64%),SAR差异主要体现在5—25 cm土层;染色路径数(SPN)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整个剖面的平均SPN为稻田最多(20条),旱地其次(12条),林地最少(9条).各样地0—20 cm土层染色路径宽度(SPW)均以1—10 cm为主,水流类型从上至下依次为均质流、非均质指流和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对于20 cm以下土层,旱地和稻田的SPW以<1 cm为主,水流类型分别以低相互作用大孔隙流和混合作用大孔隙流为主,林地以1—10 cm的SPW为主,主要水流类型为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有机质含量、根系密度和土壤机械组成等性质影响了土壤的孔隙特征,进而影响了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和水流特征.为提高红壤区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通过破除旱地犁底层、减少稻田干湿交替下的裂隙发育,以及增加林地植被多样性等多种方式实现.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oil Water Flow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the Subtropics Zone

张海林、杨秀锋、易军、刘晓利、刘秀芸、刘目兴、陶凯、李胜龙

展开 >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

染色示踪 染色面积比 染色路径数 水流类型 土壤理化性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41601215417712612016CFA027CCNU17ZDJC06CCNU18QN002CCNU19TS005

2019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19.33(6)
  • 7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