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喀斯特石漠化区林草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喀斯特石漠化区林草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扫码查看
为研究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区林草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土壤结构改善,植被重建,土壤碳库的维持与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5种常见林草植被(金银花、火龙果、花椒、荒草地和原生灌木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湿筛法对土壤团聚体粒径进行分组,对比分析5种林草植被模式下0—40 cm土层垂直剖面各土层土壤中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0—40 cm土层垂直剖面中,5种林草植被的土壤团聚体在>5,2~5,0.25~2,<0.25 mm 4个粒级中的分布特征,金银花地分别为31.89%,32.85%,28.48%,6.78%;火龙果地为19.11%,32.68%,37.72%,8.49%;花椒地为10.42%,18.39%,57.90%,13.29%;草地为40.38%,20.68%,30.34%,8.61%;原生灌木林为47.04%,17.80%,30.25%,4.91%.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含量表现为原生灌木林地(95.09%)>金银花地(93.22%)>火龙果地(91.51%)>荒草地(91.39%)>花椒地(86.71%).5种林草植被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其中,原生灌木林地大团聚体(>0.25 mm)含量最高,花椒地最低.在整个土壤剖面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MWD和GMD均以原生灌木林地较高,说明二者土壤结构较好,稳定性较强.在0—40 cm土层剖面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现出表层富集现象;团聚体有机碳以<0.25 mm粒级含量最高,>5 mm粒级最低.总体而言,原生灌木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好,原生灌木林地在各层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
Effects of Forest and Grass Restoration on Soil Aggregates and Its Organic Carbon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王进、刘子琦、鲍恩俣、张国、李渊、孙建

展开 >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 550001

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 550001

喀斯特石漠化 林草植被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稳定性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科技厅联合资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2016YFC0502606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726-28号黔科合LH字[2017]7372号11904/0517058

2019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19.33(6)
  • 19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