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壤区植被恢复团聚体POC变化归因分析

红壤区植被恢复团聚体POC变化归因分析

扫码查看
研究植被恢复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退化红壤区生态系统重建与土壤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与重建基地,选取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木荷纯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湿地松补植木荷、湿地松—木荷原始混交林6种恢复模式,于2019年通过调查取样和试验分析,探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POCagg)、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退化红壤以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为主(百分比含量为87%),木荷纯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最低.表层(0—10 cm)土壤POCagg受恢复模式影响最显著(P<0.05),以湿地松纯林POCagg含量为最高(14.44 g/kg);(2)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因恢复模式的不同而呈显著性差异,其中湿地松补植木荷林下土壤有机质(S O M)、木荷纯林下土壤全氮(TN)、湿地松纯林下土壤全磷(TP)含量分别为最高;(3)人工针叶纯林中团聚体组成对POCagg影响最大,团聚体组成、SOM和TN是影响POCagg的重要因素(P<0.01),且土层越深关联度显著增加(P<0.01);其中微团聚体(<0.25 mm)POCagg受其直接或间接效应均较高,TN在<0.053 mm粒级团聚体POCagg的影响最大.木荷纯林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且湿地松对林下土壤养分尤其是POCagg固持能力较高.结合退化红壤区生态修复实践,以湿地松纯林作为先锋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抚育过程中补植木荷可能会更好地改善土壤性质.
Factor Analysis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Changes in Soil Aggregates with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Degraded Red Soil Regions

刘晓君、高盼、潘俊、白天军、刘苑秋、方向民、曹雯

展开 >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45

江西省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45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北京 100083

植被恢复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退化红壤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

GJJ170252

2021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21.35(2)
  • 5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