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晋西黄土区长期人工林恢复对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影响

晋西黄土区长期人工林恢复对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影响

扫码查看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工植被恢复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质量,明确长期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响应差异,有利于进一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选取晋西黄土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地、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油松林地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有机碳、氮磷钾元素含量等土壤养分,对比分析长期不同人工林恢复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1)次生林地、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在0-20 cm浅层土壤的容重分别1.15,1.04,1.06 g/cm3,次生林地的容重最大,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2)次生林地在浅层的土壤水分状况优于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消耗期(生长季开始前)过渡到积累期(生长期开始)时,次生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更剧烈;(3)次生林地土壤碳储量较高,油松林地土壤氮、磷储量较高.3种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且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以水养条件为依据,建议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多以保育次生林为主来达到较好的水碳储量等生态效益,有利于优化晋西黄土区的林分管理,促进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
Effects of Long-term Artificial Forest Restoration on Soil Moisture and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ess Area of Western Shanxi Province,China

熊瑛楠、冯天骄、王平、吴旭东

展开 >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晋西黄土区 植被恢复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学会托举项目北京林业大学杰出青年人才培育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4190102111802032STQT2020A012019JQ030022019-2021QNRC001

2022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22.36(2)
  • 10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