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群落对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群落对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

扫码查看
为探究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典型植被生长对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以黄土高原自南向北的3个典型区域(永寿墚、坊塌、六道沟)及2种典型乡土草本植物(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为研究对象,以退耕1年的撂荒地作为对照,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和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测定,研究典型植被群落对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在黄土高原地区,相较于撂荒地,典型植被群落生长使土壤黏粒、粉粒、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pH、容重、砂粒含量减少;(2)同一区域内,相较于撂荒地,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的增加,减少了表面电荷密度和表面电场强度,其变化范围分别为6.69~24.34 cmol/kg,7.29~182.29 m2/g,0.08~2.04 C/m2,1.23~28.46108 V/m;不同区域间,同一植被群落下永寿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的增量最高,而六道沟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变化率最高,说明典型植被群落对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3)典型植物群落下土壤粉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变化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电化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解释率分别为61.0%,11.1%.研究结果为认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及其调控作用提供参考.
Effects of Typical Vegetation Communities on Soil Surfac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ir Spatial Difference on the Loess Plateau

杨亚楠、刘均阳、王佩佩、杨晓晶、周正朝

展开 >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西安 710119

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 土壤类型 典型植被群落 空间差异 黄土高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

419770612021ZDLSF05-02

2022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22.36(3)
  • 2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