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土地利用变化对闽江口湿地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闽江口湿地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扫码查看
为探究闽江口湿地土地利用和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集闽江口芦苇湿地、滩涂地、草地、农田和撂荒地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土壤β—葡萄糖苷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L—亮氨酸—氨基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铵态氮和硝态氮在农田土壤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壤碳(C)、氮(N)、磷(P)全量含量在撂荒地和芦苇湿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撂荒地、农田和芦苇湿地可溶性碳氮含量显著高于滩涂和草地土壤;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撂荒地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为1 272,124 mg/kg.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基本一致,即撂荒地最高,其次是芦苇湿地和农田,草地和滩涂最低.土壤酶活性矢量长度介于1.12~1.34,矢量角度均大于45°,且土壤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C∶N∶P总体上为1.00∶1.03∶1.33,表现出主要受磷限制的影响.土壤酶活性与可溶性碳氮、总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均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芦苇湿地转化为滩涂等利用方式后土壤碳氮等养分显著降低,而撂荒等方式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the Eco-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in Min River Estuary Wetland

刘子恺、金圣圣、余涵霞、王维奇、沈菊培、贺纪正

展开 >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

闽江河口 土地利用 芦苇湿地 土壤酶活性 矢量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项目(2021)

32171642

2022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22.36(6)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