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黄土丘陵区刺槐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

黄土丘陵区刺槐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

扫码查看
退耕还林工程是黄土高原控制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之一,探讨退耕还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农田为对照,选取不同退耕年限(5,10,15,20,25,30 年)刺槐林为研究对象,研究退耕还林后 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并探讨土壤可蚀性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随着退耕年限增加呈递增趋势,三者相比退耕前(农田)分别增加 32%~79%,32%~98%,2%~60%.(2)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随着退耕年限增加呈递减趋势,较退耕前减少 0.6%~6.0%;土壤有机质随着退耕年限增加呈递增趋势,较退耕前增加 8.4%~38.9%.(3)土壤可蚀性因子(K)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但随退耕年限增加呈递减趋势,随退耕年限递增(K)分别减少 1.0%,2.7%,3.6%,3.9%,5.0%,7.9%.(4)退耕还林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是土壤可蚀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地上生物量通过影响>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间接影响土壤可蚀性因子(K),且总效应最大.退耕还林后地上生物量增加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以及土壤可蚀性降低起着重要作用,且退耕还林可显著提高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土壤可蚀性.
Dynamics Changes of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Soil Erodibility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Plantations in Hilly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范家伟、朱广宇、上官周平、邓蕾

展开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杨凌 712100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重庆 400044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可蚀性 土壤有机碳 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

XDA23070201

2023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23.37(3)
  • 3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