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分析黄土高原不同类型侵蚀沟形态特征及其区域差异,以黄土高原第一副区和第五副区小流域为例,基于无人机影像(0.15 m)及DEM(1 m),分析沟谷网络特征和各类型侵蚀沟的数量特征,并对比冲沟和切沟的二维、三维形态参数.结果表明:丘一区小流域主沟支沟比为 1∶35.6,远小于丘五区小流域主沟支沟比(1∶22.0),且各级沟谷密度多高于丘五区,表明丘一区支沟数量多,发育程度较高,地表更破碎,沟谷系统形态更复杂.丘一区和丘五区侵蚀沟类型都以切沟为主,密度分别为 9.72,14.22 km/km2,冲沟密度分别为 4.27,4.23 km/km2,冲沟数量虽少,但沟谷面积较大.切沟在沟谷网络分级中主要集中在 1 级,冲沟主要分布于 1~3 级,干沟多为 3~5 级.丘一区切沟除纵比降较大外,其他形态参数均明显小于丘五区,说明丘五区切沟规模更大,但两区冲沟形态差异较小.切沟、冲沟的体积和面积之间都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但丘一区冲沟和切沟的判定系数更高,表明其同类侵蚀沟在形态上更具有相似性.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侵蚀沟准确统计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