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磷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磷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扫码查看
为探讨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磷素有效性,选取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裸地(CK)、针叶林(CF)、针阔混交林(CB)以及阔叶林(BF)4 种植被类型,分别测定其铁氧化物、各级磷素形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解磷菌(PS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类型的转变,中等活性磷含量增加,低活性磷含量总体上减少,游离态氧化铁(Fed)含量逐渐减少.土壤中解磷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植被类型的转变增加.在门分类水平上,优势类群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等.变形菌门和酸性磷酸酶的含量随植被类型的转变总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变形菌门与 ACP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随着植被类型转变,稳定态磷逐渐向可利用态磷转化,土壤潜在磷源增加;游离态氧化铁含量的减少有利于有机磷的解吸和矿化,进而增加磷的有效性;解磷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会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解磷微生物可通过分泌酸性磷酸酶的方式水解有机化合物并降解固定在土壤的无机磷,进而提高磷的有效性.
Study 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 Red Soil Erosion Area

梁晶晶、王淑真、丘伟娟、王丽平、包明琢、周垂帆

展开 >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州 350002

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福建 长汀 366301

红壤侵蚀区 土壤剖面 磷素组分 铁氧化物 解磷菌

国家林草局定位站运行经费项目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高峰学科建设项目

K4315002A72202200205

2023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23.37(3)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