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黄土高原土壤可蚀性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

黄土高原土壤可蚀性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

扫码查看
退耕还林(草)的实施显著影响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理化属性,进而可能影响土壤可蚀性.然而,目前黄土高原全区土壤可蚀性对退耕方式的响应及其区域特征尚不明确.为此,以耕地为对照,以黄土高原4 个降雨量带内(200~300,300~400,400~500,>500 mm)的 3 种退耕地(乔木林地、灌木地和草地)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类型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采用 EPIC 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分析不同退耕方式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整个黄土高原而言,退耕地 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1.22~2.83 g/kg,乔木林地、灌木地和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平均增加 1.70,1.72,2.72 g/kg.黄土高原仅 200~300 mm 降雨量带内的草地与耕地的黏粒差异显著,300~400,400~500,>500 mm降雨量带内的各类型退耕地间的黏粒、粉砂粒和砂粒差异不显著.相较于耕地,退耕地土壤可蚀性呈现降低趋势,由 0.0124(t·hm2·h)/(hm2·MJ·mm)降至 0.0115(t·hm2·h)/(hm2·MJ·mm),但差异不显著,乔木林地、灌木地、草地与耕地间土壤可蚀性亦无显著差异.总体表明,退耕还林(草)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并未显著影响颗粒组成和土壤可蚀性.研究结果可为预报黄土高原退耕后的土壤侵蚀提供科学依据.
Response of Soil Erodibility on the Loess Plateau to the Grain to Green Program

rainfall zoneconversion typessoil organic carbonsoil particle compositionsoil erodibility

黄琬雲、赵允格、刘宝元、王闪闪、杨凯、孙会、谷康民

展开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展开 >

降雨量带 退耕方式 土壤有机碳 土壤颗粒组成 土壤可蚀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830758

2023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26
ISSN:1009-2242
年,卷(期):2023.37(4)
  • 1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