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型红壤区土壤pH时空变异特征——以鹰潭市余江区为例

典型红壤区土壤pH时空变异特征——以鹰潭市余江区为例

扫码查看
土壤酸化一直是中国南方红壤区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准确掌握土壤酸碱度的变化趋势是合理制定农业管理措施的基本前提.本文基于鹰潭市余江区2007年和2018年两时期的土壤采样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方法,对两时期的土壤pH分布特征及十多年间土壤pH的演变趋势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2007年和2018年土壤pH均值分别为4.74和4.96,十多年来pH呈现出上升趋势.相较于2007年,2018年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的土壤pH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水稻土和红壤由4.80和4.64上升至5.11和4.72,分别上升了6.46%和1.72%;水田、旱地和林地则由4.82、4.72和4.47上升为5.09、4.90和4.53,升幅分别为5.60%、3.81%和1.34%;红砂岩、河流冲积物、页岩泥岩和第四纪红色黏土四种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其pH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从空间分布来看,两时期均表现为北部山区和南部丘陵区pH较低,中部低丘岗pH较高;2007~2018年期间,pH上升区域主要以中南部地区为主,约占余江区总面积的89%,这可能与该地区近些年酸沉降的缓解有关.近年来红壤区部分土壤酸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土壤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il pH in the Typical Red Soil Region—Take Yujiang District of Yingtan as an Example

薛跃、张忠启、沈玉叶、李景章

展开 >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土壤pH 时空变异性 红壤区 地统计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和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

41201213Y2016000818KJB2100052019XKT073

2020

土壤通报
中国土壤学会

土壤通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18
ISSN:0564-3945
年,卷(期):2020.51(6)
  • 7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