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我国中亚热带缓丘区红粘土红壤肥力的演化──II.化学和生物学肥力的演化

我国中亚热带缓丘区红粘土红壤肥力的演化──II.化学和生物学肥力的演化

FERTILITY EVOLUTION OF RED SOIL DERIVED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 IN LOW-HILLY REGION IN MIDDLE SUBTROPICS II. EVOLUTION OF SOI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ERTILITIES

扫码查看
本文着重探讨红粘土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在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评价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演化的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红粘土红壤的林草地及荒地系统由于长期受侵蚀淋溶等退化过程的影响,土壤养分水平已跌至"谷底"值.垦殖利用后,其化学肥力随着耕垦熟化过程不断提高,表现为土壤中各种速效养分及交换性Ca、Mg含量均增加,而交换性A1含量降低.同样,林草地系统红粘土红壤的生物学肥力较低;耕垦利用后,其生物学肥力也随着熟化过程而提高,表现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腐殖质品质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交换性阳离子组成、养分全量及速效含量可作为评价红粘土红壤化学肥力演化的指标.而土壤有机质、HA、微生物总数、微生物生物量碳、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评价红粘土红壤生物学肥力演化最重要的指标.

孙波、张桃林、赵其国

展开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中亚热带 缓丘区 红壤 化学肥力 生物学肥力 演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9571043

1999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土壤学报

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
ISSN:0564-3929
年,卷(期):1999.36(2)
  • 84
  • 24